季风书园CEO于淼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们相聚有时,后会……”
“有期!” 台下一众人喊道。
这是2018年1月31日,上海季风书园总经理于淼的告别演说。
当晚11时许,上海季风书园的铁门徐徐落下,这家在上海屹立了20年,高峰时有八家分店的独立书店迫于官方政治压力谢幕。
彼时,于淼不曾想到,时隔六年,他会让这家在中国魔都死去的独立书店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复生。
2024年9月1日,季风书园——华盛顿唯一一家中文书店在西北区距离杜邦圈地铁站不远的地方开幕。
“当时上海季风被关掉 ,我想就是季风对于一些自由交流,对一些批判性思考的鼓励和推崇 ,以及它对成为公共空间的一个努力,所有这些可能在一个非民主的国家被视为一种对文化上的一种威胁 ,” 坐在新开幕的书店二楼一隅,于淼对美国之音说。
谈到上海季风书园的关闭,前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蔡霞几度抹去眼角的泪水。在北京时,她经常泡在万圣书园,而只要有机会去上海,季风一定是必去的地方。
“北有万圣,南有季风,这是两个追求自由民主的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她说。
季风书园在华盛顿的重新开幕让蔡霞百感交集。她希望这里能够成为中国人在美国的思想沙龙,能够从中汲取精神营养。
“越是精神荒漠,越要有人播撒自由的种子,”她说。
上午11点,当地居民乔·戴非(Joe Duffey)走进季风书园时,这个约200平米、上下两层的书店已是宾客如云。
戴非在附近经营一家教授爱尔兰舞蹈的工作室。他不懂中文,但是很开心看到一家中文书店的开幕。他觉得这和杜邦圈有趣、多元的文化相得益彰。
从于淼的口中,他了解到上海季风书园被迫关闭的故事。在书店的一面墙上,他看到当年人们与这家书店告别时写下的明信片。
临别时,他将从隔壁农贸市场买来的一束鲜花送给于淼的妻子,在书店门口微笑着迎来送往的谢芳。
站在那面明信片墙前,中国人权执行主任周锋锁说:“这是一个窗口,对于生活在海外的人来讲,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在上海人对自由的向往。”
一天前,周锋锁从纽约赶来华盛顿参加季风书园的开幕 。在他看来,这家书店的重生在海外华人中是一个里程碑事件。
他对美国之音说,习近平的倒行逆施迫使很多中国人逃离高压暴政的环境,在海外形成了一个广大的读者和作者群。
当天来到季风书园的前中国维权律师李双德是这个润者大军中的一员。曾经身陷囹圄的他去年从泰国逃亡到美国。
他对美国之音说,自己在中国经历了整个三年的疫情管控。在他居住的小区有一家人被认为是高风险,居委会把他们的门焊死了。十多天后再把门打开时,一家人全部饿死在家里。
“这个事情对我刺激很大,”他说。“我明白,以后中国是好不了了。我改变不了中国,但是我知道逃亡。”
上海季风书园关闭后,于淼和家人远走美国。他只想找个安静的地方读书,但随后发生的意想不到的事情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新冠疫情期间,妻子谢芳回国探亲后一度被边控。经过9个月的斡旋、抗争、等待,一家人才得以重聚。
如今他们成了事实上的流亡者。中国,那片承载了他们的热情、回忆的土地成了无法再自由进出的地方。
“我觉得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尴尬,或者说不堪的一面,会影响到很多人的命运。”他说。“有时候你很难去抗衡。你只能顺势而为。”
他主持的华盛顿季风书园目前有1万多种书籍,选书风格类似上海季风——以社科、人文类书籍为主。有所不同的是,书店还从台湾、香港购买了很多书籍,此外,还在当地采购了少量英文书籍,包括聚焦中国和亚洲研究、社会转型经验,以及亚裔美国作家撰写的作品。
“我的选书标准就是开放自由,”于淼说,“所以我不接受任何政府的干涉。”
未来他将在书店定期举办讲座,还计划开启中文出版业务。
福利图
赞(16)